目录
语文课堂
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陈广武;1-3
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机融合浅探温爱娣;4-6
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党卓柔;7-9
“双减”背景下语文课堂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李嘉星;10-12
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蔺鹏云;13-15
情境教学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李春璠;16-18+57
泰国小学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升郑钧文;19-21
浅析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生动有效韦丹;22-24
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宝芬;25-27
阅读写作
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王小龙;28-30
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究夏金花;31-33
开展家校合作推进经典诵读张婷;34-36
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论析张文娟;37-39
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易亚兰;40-42+78
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探讨杨建英;43-45
浅谈群文阅读的组文方式王景虹;46-48
兴趣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写作技巧的培养探究王爱芹;49-51
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秦运彩;52-54
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研究肖敏敏;55-57
初中作文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索臧芳;58-60
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法——主题阅读法优势探析马桂霞;61-63
试析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范斌;64-66
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精读实施策略肖天琦;67-69
语言词汇
壮族儿童一级元音声学研究——以武鸣壮语为例王艺霖;季枫;70-72
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情境构建微探陈玉静;73-75
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柳锡阳;李思瑜;莫远淞;王欧阳;76-78
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初中语言文字教学探索郭堂英;熊程;79-81
浅谈提升农村小学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方法魏彦广;82-84
古诗文教学
多文本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赵慧萍;85-87
“双减”背景下诗歌教学补充背景知识新探钟馥徽;88-90
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孙利蕊;91-93
腹有诗书气自华——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之我见孙榕;王正;94-96
小学诗歌教学探析——以小学四、五年级教学为例胥芳阁;97-99+158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练习系统文本分析张晓涵;李学辰;100-102
教法实践
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分析罗永凤;103-105
中职语文专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龚晓梅;106-108
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卢永红;109-111
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孙艺菲;112-114
探析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李明;115-117
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方式及实施策略研究李月;118-120
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合作能力培养策略白纯珍;121-123
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虞长林;124-126
初三语文复习课翻转课堂教学分析马立萍;127-129
新课标下高中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——以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高薇;130-132
“行动导向教学法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余晓燕;133-135
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智慧探析刘香婷;136-138
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杨映晖;139-141
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赵琦;142-144+180
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刘敏;145-146
教改前沿
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张玉祥;147-149
信息化背景下“云课堂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贺少中;潘冰冰;150-152
小学语文作业设置的“减负增效”路径研究王坤;153-155
“双减”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马里瑶;陈锐;156-158
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魏娜妮;159-161
教学案例
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索——以《林黛玉进贾府》说课稿为例林惠琴;162-164
以学生专业成长为支点确定中职语文教学内容——《鸿门宴》之“樊哙闯帐”磨课札记俞露;165-167
吟诵是诗歌教学的灵魂——以柳永《雨霖铃》为例罗莉;168-170+87
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——以《花边饺子》教学为例陈继平;171-173
理论探索
翻转课堂视角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彭源卿;174-177+66
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途径初探吕勇;178-180
让朗诵之花竞放校园——浅谈校园朗诵节目排练的五大要素汪艳;181-183
高师院校修辞教学与中小学语文修辞教学的对接李波沄;张书淇;赵敏;郭雨田;郝泽超;184-186+189
“名”同“质”不同——比较《谏逐客书》及《与妻书》王道;187-189
浅谈传统节日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渗透邵琰泽;190-192